综合新闻

新闻|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埃及学研究》集刊创刊研讨会议举行
2025年07月11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李阳 闫可薏)“冷门绝学”学科对广泛汲取人类文明已有成果、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作用。6月21日,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埃及学研究》集刊创刊研讨会议在上海大学举行。

会议邀请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旨在讨论埃及学学科发展与《埃及学研究》集刊建设等问题。会议由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世界史学科带头人张勇安教授主持。

在传承与创新中加强新时代“冷门绝学”学科建设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在致辞中深入阐释了开展埃及学研究对促进中埃文明对话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中心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与全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斌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致辞,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冷门绝学”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较大意义。

会上,上海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岑沫石宣读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成立文件。段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于沛,《埃及学研究》集刊编委会主任金寿福教授,学科负责人、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主任郭丹彤教授共同为中心揭牌。之后,由张勇安宣读学术委员会与集刊编委会委员名单,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教授为聘任专家依次颁发聘书。

郭丹彤简要汇报了近半年来中心工作,介绍了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依托“绝学”学科扶持计划的申报、成立过程。郭丹彤表示,目前研究中心聚焦以下三大研究方向:古埃及文献的整理、翻译和研究;古埃及的实地发掘与文物保护;古埃及与周边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心在教学育人方面,研究中心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在平台建设方面,研究中心通过开设“埃及学研究”微信公众号、创办《埃及学研究》集刊、建设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官方网站等形式建立多个学术交流平台。在科研创新方面,研究中心致力于发展象形文字排版工具、字典电子化以及网络文献数据库等数字人文建设,并计划以中心官网为平台将数字化成果对外开放。就研究成果而言,研究中心坚持学术研究与公众科普并重,积极开展多场学术交流活动。郭丹彤表示,研究中心将继续以推动中国埃及学学科发展为己任,为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贡献力量。

成为学术枢纽以共同推动埃及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为探索中国学界在“绝学”学科领域的责任,更好开展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的未来工作,本次会议特设关于新时代“冷门绝学”学科建设圆桌会议。于沛主持了本次圆桌会议。

会上,多位学者回顾了国内世界上古史学科的发展历程,肯定了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成立的意义。与会学者认为,要明确当前“绝学”研究需要立足本土立场、重构学术话语的重要性,明确研究中心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与会专家为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首先,就研究方向而言,多位专家强调应重视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并建议开展跨学科研究。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会学者指出当前埃及学等“绝学”学科亟需加强队伍建设,建议中心进一步完善硬件支持与师资力量配置。第三,在学科建设方面,可通过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参与埃及考古实践以及加强数字人文建设等途径,发展中国式的埃及学研究,建立自主话语体系。第四,中心应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作为整体定位,使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成为推动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的枢纽。

于沛在第一场圆桌会议总结发言中提出,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要肩负时代使命,推动中国埃及学走向体系化、国际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本次大会的第二场圆桌会议主要围绕国内学术期刊发展以及《埃及学研究》集刊建设等议题,由金寿福担任主持。与会专家从集刊的主办方、写作者以及出版方三个角度介绍了《埃及学研究》集刊的办刊宗旨、学术标准以及出版要求,提出将充分发挥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古文献专著出版领域的专业优势,为集刊提供坚实保障。一方面,与会专家肯定了创办《埃及学研究》集刊的重要意义,认为团队为国内“绝学”研究树立了典范,体现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的紧密结合,该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对青年学者培养和地方院校建设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与会专家就《埃及学研究》的未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办刊特色方面,与会学者建议集刊要有开放性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要关注埃及文明与两希文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现实关怀。集刊可引介国际成果,构建中外学者平等对话的学术平台。也有专家提倡,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之间的合作,突破传统学科界限。

与会专家们提出,在栏目设置方面,建议开设“数字埃及学”、中埃文明比较和教学专栏等特色栏目,借鉴国内外优秀刊物的办刊经验,切实提升稿件质量,确保学术水准。在学术创新方面,要提倡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诸如采用数据库建设和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推动埃及学的数字化转型。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长云教授代表文学院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将为集刊建设提供各类资源与行政支持。

在大会总结发言阶段,张勇安表示,将充分吸纳各位专家提出的指导建议,并期待学界同仁继续关注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中心的未来工作,共同推动埃及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